卫星软硬件“一站式”购买!商业卫星全产业链“超市”上线(卫星采购)
2025年10月16日航天宏图与非洲某国正式签署近10亿互联网卫星采购合同(卫星采购)
2025年10月16日
上海垣信卫星13亿采购7次一箭多星发射,商业卫星赛道狂飙突进背后暴露出的产能焦虑与技术短板正在考验行业。
千帆星座组网计划第三次招标,这次设定的运载指标和首飞时限,直接把国内民营火箭公司逼到了墙角。

单发4.8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的硬指标,已经把现役商业火箭都挡在门外。
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三号还没首飞,蓝箭的朱雀三号研发刚起步,就连国家队的长征六号改也才试射两次。
这次招标更像是”赶鸭子上架”,毕竟前两次招标连三家竞标者都凑不齐。要求2025年底完成首飞的条件,逼着企业必须用不到两年时间完成新型火箭研发、测试和入轨,这比SpaceX猎鹰9号的研发周期还要压缩三分之一。
千帆星座三期规划超1.5万颗卫星的部署规模,相当于平均每天要发射4颗卫星。目前国内民营火箭企业年发射能力加起来都不超过50次,这种断崖式增长需求直接暴露了产业链的脆弱性。更值得关注的是报价问题,包二每公斤5万元的含税单价,比去年蓝箭航天中标的7.2万元低了30%,这种既要高运力又要低成本的”既要又要”,很容易催生为抢订单压缩安全成本的隐患。
国内商业航天现在就像被卫星互联网需求拖着跑。马斯克星链二代卫星单颗重量暴涨到1.25吨,我们的星座还在用几百公斤的小卫星堆数量。这次招标里950公里轨道2.8吨的运载要求,本质上是用更大的火箭打更小的卫星,这种技术路线是否可持续值得思考。眼看着国际竞争对手已经在研发完全可回收火箭,我们却还在解决基础运力问题,这个时间窗口真的不多了。